51视频

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51视频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寻味扬州非遗韵 创研教育传承新

发布日期:2025-07-21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方水土育一方技艺,一代匠心传一代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资源丰富,古琴艺术、雕版印刷、扬剧等“活态传承”的技艺,承载着千年文脉与匠心精神。为探寻非遗魅力、推动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融合,暑假期间,国学小课堂”社会实践队于7月18日前往扬州非遗珍宝馆开展实践活动。

触摸非遗珍品,感知千年匠心

7月18日上午,队员们走进古色古香的扬州非遗珍宝馆,木质展柜与青砖黛瓦相映,仿佛穿越时空踏入非遗技艺的“活态博物馆”。在雕版印刷展区,一块块泛黄的梨木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版面刻痕深浅有度,线条流畅细腻,既有《金刚经》的庄严古朴,也有《扬州画舫录》的市井鲜活。“这是清代雕版艺人的传世之作,每一刀都凝聚着‘以刀代笔’的功夫,要练到‘刻木如纸、运刀如飞’,至少需要十年打磨。”馆内讲解员的介绍让队员们驻足良久,亲手触摸版面凹凸的纹路时,更真切感受到“一版一世界,一刀一匠心”的坚守。

移步至古琴艺术展区,一张唐代“九霄环佩”仿制品静静陈列,琴身桐木温润,断纹如流水般自然。队员们戴上降噪耳机,聆听复原的古曲《广陵散》,琴音时而激昂如金戈铁马,时而悠远如空山明月,仿佛与千年前的琴师隔空对话。展区内的扬剧戏服同样令人惊叹:苏绣绣制的凤冠上,珍珠与点翠交相辉映;水袖边缘的盘金绣,每一寸都需艺人伏案数日方能完成。这些珍品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扬州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

体验非遗技艺,探索教育创新

“非遗不是放在展柜里的标本,而是能走进课堂的活教材。”在实践互动区,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雕版印刷传承人手把手教大家拓印:先将宣纸轻覆在木版上,用鬃刷均匀按压,再以墨辊轻扫,片刻后,一幅《清明上河图》局部便跃然纸上。“这个过程能让中小学生直观理解‘印刷术’的原理,比课本上的文字更生动。”实践队员李同学边操作边记录,计划将体验步骤整理成“非遗课堂教案”。

在古琴制作体验区,队员们尝试用砂纸打磨琴坯,看似简单的工序却暗藏学问:“力道要匀,否则琴音会发闷。”传承人介绍,目前已有学校将古琴文化融入音乐课,通过“听琴、识琴、制琴”三步教学,让学生感受“乐与礼”的传统智慧。扬剧传承人则带来了“戏曲身段课”:兰花指、云手、台步……队员们跟着模仿,在欢笑中理解“唱念做打”背后的文化内涵。实践队队长表示:“我们希望探索‘非遗+教育’的新模式,比如开发‘非遗研学包’,让学校能便捷开展体验活动。”

传承文化根脉,担当青年使命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围坐交流感悟。“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它藏在我们日常的笔墨、琴声、歌声里。”队员说。通过与传承人交流,大家了解到,许多非遗技艺曾因传承人老龄化面临断代,如今在政府扶持和青年参与下逐渐焕发生机:有95后辞去白领工作回乡学雕版,有大学生用短视频记录扬剧排练,还有教师将非遗元素融入美术课……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实践队指导老师总结道,“新时代青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一项非遗技艺、讲一个非遗故事、做一次非遗推广,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有的计划在社区开设“非遗小课堂”,有的打算制作非遗科普短视频,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雕版上的刀痕到古琴上的断纹,从扬剧的水袖到戏服的绣线,扬州非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在创新中让传统活在当下。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做非遗的“守护者”,更要做“创新者”——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用青年语言传播文化。

未来,实践队将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在触摸、体验、创造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说:“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每一代人都愿意为它停下脚步、伸出双手。”而青年的参与,正是给非遗注入的最好“青春活力”。

编辑:张淑清 王聪聪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回溯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服务进社区,扫除净楼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