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15日,51视频 “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先后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及相关遗址公园开展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触摸历史脉络,感悟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模拟体验等形式,深入探寻两周时期虢国文化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历史内涵,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力。
一、走进虢国博物馆:解码两周文明的“地下宝库”
7月13日,实践队员首站来到虢国博物馆。这座依托西周虢国墓地遗址建成的专题博物馆,以“地下长廊”的独特展陈方式,完整呈现了虢国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先后参观了虢季墓、虢仲墓展厅,亲眼目睹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的玉柄铁剑、象征诸侯权力的青铜礼器群,以及造型精美的玉器、漆器等珍贵文物。
“这把玉柄铁剑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历史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而青铜编钟上的铭文,更是研究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博物馆讲解员让实践队员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了更深理解。在互动体验区,实践队员尝试了模拟青铜铸造技艺——用硅胶模具复刻简单的青铜鼎纹饰,亲身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来自历史专业的实践队员感慨道:“当指尖触碰到冰冷的青铜器时,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钟鸣鼎食之声。”
二、探访仰韶文化博物馆:触摸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7月15日,团队前往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座全面展示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这里系统陈列了距今7000至5000年的彩陶、石器、骨器等文物,生动还原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步入展厅,一件绘有“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吸引了实践队员的目光。“这件陶器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更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艺术的创造力。”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品介绍道。在“聚落生活”展区,半地穴式房屋模型、陶器制作场景复原让同学们仿佛穿越到远古时代:先民们在黄河岸边烧制彩陶、种植粟米、驯养家畜,用勤劳的双手孕育了农耕文明的萌芽。
随后,实践队员前往仰韶村遗址公园。在考古工作站,实践队员见到了正在进行的遗址保护工程。工作人员介绍,仰韶村遗址作为仰韶文化的命名地,自1921年首次发掘以来,已历经多次系统性考古,最新发现的距今6000年的大型房基遗址,为研究早期社会复杂化提供了新线索。“从刀耕火种到定居农业,从彩陶艺术到社会组织,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带队老师在遗址旁强调,“青年一代要读懂这些‘大地的密码’,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刻内涵。”
三、实践感悟:让文化遗产在青春传承中焕发新生
“虢国文化的‘礼’与仰韶文化的‘创’,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实践团队队长在总结中说,“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守旧,而是要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注入精神力量。”实践队员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跳出了书本的局限,真正体会到“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于对自身历史的深刻认知与热爱。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此次虢国博物馆与仰韶文化博物馆之行,不仅让青年学子近距离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在实践队员心中播下了传承文化的种子。正如仰韶文化博物馆墙上的题词所言:“考古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未来,实践队员将带着实践中的所见所感,以更主动的姿态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编辑:张琪
初审:王建阳 孙煜潇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三门峡大坝,悟治水千年智慧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