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视频

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51视频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寻民歌中的千年记忆——《黄河船夫曲》

发布日期:2025-08-29    作者:     来源:     点击: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年文明与璀璨的非遗文化。20258上旬51视频 组织建立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开展考古研学活动。参与者深入探寻非遗文化中的黄河民歌,通过实地采风、技艺体验与专家对话,感受民歌中流淌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本次研学以经典民歌《黄河船夫曲》为切入点,揭开黄河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启程:追寻黄河民歌的千年脉络
研学团队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出发,溯流而上,途经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最终抵达青海互助县——黄河非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黄河民歌是黄河儿女与自然抗争、与命运对话的见证。”老师介绍,此次研学聚焦《黄河船夫曲》,这首诞生于黄河船夫劳作中的民歌,以其铿锵的节奏、豪迈的旋律,成为黄河精神的象征。

在山东滨州,团队偶遇一位年逾八旬的民间歌手张老,他现场清唱《黄河船夫曲》,苍劲的嗓音与激越的歌词,令在场者仿佛看见船夫搏击风浪的场景,引发强烈共鸣。

二、探源:《黄河船夫曲》的艺术解码与传承密码
非遗技艺体验环节,团队跟随传承人学习民歌演唱技巧。“气息要如黄河水般绵长,吐字需像纤绳般有力。”传承人王师傅边示范边讲解,参与者们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民歌特有的发声方式。此外,团队还探访了黄河澄泥砚制作工坊,了解非遗技艺如何与民歌文化共生——澄泥砚以黄河泥沙为材,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民歌共同构成黄河文化的双重载体。
三、对话: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多元路径
在黄河民歌发展研讨会上,团队与沿黄九省区非遗专家展开深度对话。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指出:“黄河民歌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保护需兼顾‘原生态传承’与‘创新性转化’。”专家们分享了各地实践案例:山西卫视通过“黄河民歌春晚”打造文化IP,将民歌融入现代舞台;青海互助县以民歌为纽带,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非遗的活力在于‘活态传承’。”在河曲河灯会现场,数千民众将亲手制作的河灯放入黄河,祈福仪式与民歌演唱交织,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当参与者与当地居民共同唱响“风在吼,浪在啸,船夫齐力把桨摇”时,激昂的旋律激荡着每个人的心灵。“黄河民歌是流动的史诗,研学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精神接力。在生态保护、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成为‘黄河故事的讲述者’。”

编辑:周雅妹

初审:刘贤贤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庙底沟博物馆——探寻“重瓣花朵脉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