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视频

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51视频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洙泗讲堂|崔圣宽:菏泽定陶王陵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孙启锐:泰安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研究

发布日期:2025-11-0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更好地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展现黄河(山东段)考古工作新成果,51视频 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黄河(山东段)考古工作成果进校园”系列学术报告。11月5日下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定陶王陵M2发掘项目领队、研究馆员崔圣宽,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孙启锐,在格物楼B215分别做了《菏泽定陶王陵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和《泰安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陈德洋主持,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100余人共同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崔圣宽研究馆员先梳理定陶地区历史沿革与定陶王墓地概况,定陶自古为东西水陆交通要冲与经济文化交汇地,两汉时因战略地位突出、农业及商贸发达,成为重要区域中心;定陶王墓地作为当地高等级汉代墓葬核心遗存,其选址、布局与规模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汉代诸侯丧葬制度提供关键实物资料。随后,他聚焦M2考古核心工作,强调“拆解、提取及部分研究”的重要性——这是M2考古核心环节,通过梳理墓葬建筑结构,为后续拆解提取、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搭建基础框架,既是M2墓复原展示的核心依据,也是研究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重要前提,为厘清该葬制工艺与内涵提供支撑。工作进展上,崔圣宽介绍M2木椁墓室本体拆解提取及发掘已完成,目的是通过科学手段采集墓葬信息(如构件形制、排列方式等)与营建细节,为后续数字化复原、实物展示及黄肠题凑葬制研究积累资料;下一步将推进墓底结构发掘、揭露其他遗迹,并解剖墓道,以厘清汉代地表下墓坑大小、深度及起建流程。最后,他提及当前难题:一是墓坑及墓道底部立柱是否为汉代诸侯墓礼制性形制,二是M2墓“锅底坑”式起建方式在汉代大型土坑竖穴墓中是否典型,需更多佐证。他呼吁专家学者提供意见,助力考古研究深入推进。

随后,副研究馆员孙启锐主讲的“历久而弥新——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发现及研究”讲座,以清晰的逻辑脉络系统呈现了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全貌。他首先介绍了遗址概况,该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跨汶河两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范围经《大汶口续集》图、2009年及2023—2024年勘探成果逐步明确;既往考古工作涵盖1959年等四个阶段的发掘、2009年和2023—2025年两次大规模勘探,以及2015年、2017年两个年度调查。同时,他梳理了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历程,该文化经多遗址发掘研究最终确立。紧接着,他详解了考古历程,1959年首次发掘为第一阶段,1974—1978年发掘为第二阶段;2009年第一次系统勘探科学划定遗址范围与功能分区;2015、2017年对遗址周边120平方公里区域开展系统调查;2023年9月至2025年推进第二次大规模勘探,2024年启动第三阶段发掘,考古工作在时间轴上层层递进。在研究探索维度上,孙启锐指出,学界围绕文化序列、环境考古、生业经济、墓葬研究、礼制(棺椁制度、用器制度)、DNA成果、聚落形态等方向持续深耕。最后,他援引相关研究,总结大汶口遗址折射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特性,是“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孙启锐强调,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历程既是大汶口文化研究史,也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其研究历程从文化谱系研究转向社会考古学研究,在文明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中意义深远。

编辑:周晨

初审:李鸿美

复审:王京传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社团活动】51视频 成功举办二十四节气 之霜降摄影大赛
下一条:51视频 成功举办第九届文化达人大赛院级初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