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视频

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51视频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赴周庄实践,探水乡文化传承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17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深入苏州周庄古镇,开展为期5天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员们以“水巷行舟+场景调研+民俗参与”为路径,从日间水巷、夜间灯火、船行视角三张独特图景切入,解码水乡文化保护与振兴的实践逻辑。

水巷行舟:非遗体验触摸生活肌理

登上覆着蓝印花布的摇橹船,垂柳的枝条拂过船沿,在水面划出细碎波纹。实践队员双手攥紧橹把,学着船工的姿势发力,却见橹叶在水里打旋,船身歪向青石板岸。“得顺着水的劲儿,就像蓝印花布拓印,急不得。”船工的话里,藏着水乡生活的哲学。

船行至富安桥畔,蓝印花布作坊的靛蓝香气漫过水巷。非遗传承人将刻有桥影的油纸版覆在白布上,石灰浆顺着纹路渗开,在布面勾勒出青灰色的桥拱。队员们戴着手套,却还是被染缸里的液体溅到指尖,靛蓝在皮肤留下浅痕,像极了水巷里洗不净的岁月印子。经三次浸染、晾晒,12幅“水巷记忆”布画渐次成型——有的布面因晾晒时被风掀起,意外形成晕染的波纹,倒成了独特的“水痕”设计,让非遗有了更生动的偶然。

贞丰街竹编工坊内,72岁的老艺人握着篾刀,将毛竹剖成发丝细的竹篾。“过去渔篮要装得下十斤鱼,现在游客更爱小巧物件。”队员们试着编织,竹篾在掌心打滑,不是扎破手指,就是编出歪扭的纹路。结合船行时观察的水巷轮廓,实践队员们突发奇想:“把渔篮改成船型收纳盒?”众人一试,竹篾弯出船帮的弧度,底部编出波纹纹路,竟意外契合周庄的水韵。

船行至河道拐弯处,垂柳在水面投下斑驳阴影。队员们愈发清晰:非遗存续的关键,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船工摇橹的号子中,在老匠人的篾刀起落间,在与“船、桥、柳”共生的日常场景里。

日夜镜像:文旅场景的时空对话

周庄的日与夜,是两幅文化传承的对照画。

日间是古建里的活态历史。清晨,张厅的雕花木门推开,队员们化身“明代食客”,参与“沈万三宴”礼仪复刻。仿古漆盘里,万三蹄髈红亮油润,鲈鱼莼菜羹泛着碧玉光泽。“双手托盏,杯沿朝右,这是明代宴请宾客的礼数。”工作人员给实践队员们讲解。扫码触发全息投影,沈万三与外商洽谈的场景在梁间流转——数据显示,63%的游客因“可参与的历史”延长停留超1小时,有人甚至录下礼仪视频,说要“回去教孩子古人的规矩”。

水巷两岸的非遗文创店,藏着更多文化密码。“周庄十二桥”蓝印花布围巾前,游客们比对手机里的桥景拍照;竹编店的船型灯笼,灯罩上编着“蚬江渔唱”的诗句。队员们假扮游客调研,听到一对情侣讨论:“买个船型灯笼,就像把周庄的水巷搬回家。”这种“把在地符号装进生活”的消费逻辑,让文创店月均营收大幅提升。

夜间则灯火里的沉浸经济暮色四合,南湖湾非遗市集亮起灯火。蓝顶民居被暖光勾勒出柔和轮廓,像浸在墨色里的蓝印花布。昆曲摊位前,演员水袖轻扬,《牡丹亭》的唱段与电子音乐交融;3D打印摊位上,水乡剪纸吊坠在射灯下流转着银白光泽。队员们帮摊主设计宣传语:“把周庄的灯火,戴在颈间。”有游客说:“白天看周庄的形,晚上品周庄的魂。”

乘船夜游时,队员们记录下“灯光-水巷-游船”的光影公式:暖黄主灯勾勒建筑轮廓,靛蓝辅灯晕染水巷,游船的红灯笼随波摇曳。这些数据,成为周庄夜景优化方案的重要参考——就像蓝印花布的配色,明暗之间,藏着文化表达的火候。

民俗新生:从仪式到生活的活化

周庄的民俗,是阿婆煮茶时的蒸汽,是快船号子的回响,要让它们活在当下,需找到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线头。

贞丰里社区的茶室里,阿婆们支起紫砂茶壶,炭火将井水煮沸,碧螺春的清香漫过竹帘。队员们跟着学“凤凰三点头”的注水礼仪,却总在提壶时晃出茶水。在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年轻人嫌流程繁琐,于是便设计“阿婆茶体验包”:迷你紫砂壶、印花茶巾、手写礼仪卡,游客可带走全套道具。通过体验包可以使更多年轻人愿意体验阿婆茶,真正促进民俗从仪式到生活的活化。

离别的清晨,队员们又登上摇橹船。垂柳依旧拂水,靛蓝的布画在船仓里叠成一摞,像封存的时光。周庄的文化传承,正如这橹声:老号子要唱,新节奏也要跟;旧模样要守,新故事也要写。而青春的力量,就在这“守”与“变”之间,为水乡文化续写出更悠长的韵律。


编辑:蒋星艺 王聪聪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踏访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团队协作传暖意,饺子飘香聚人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