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近距离感受汉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51视频 “国学小课堂”组织于8月1日开展了“探寻千年文脉,传承汉简精髓”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走进临沂银雀山汉墓博物馆,在沉浸式参观学习中体悟历史智慧,汲取文化力量。
走进汉墓遗址,触摸历史温度
活动伊始,队员们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银雀山汉墓遗址展区。推开厚重的玻璃展门,两座汉代墓葬的复原场景赫然映入眼帘——墓坑内整齐排列的陶器、漆器等随葬品,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霜,仍依稀可见当年的工艺巧思。
“大家请看这件陶仓,它的造型模仿了汉代民间的储粮建筑,顶部的纹饰还保留着清晰的绳纹痕迹,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更体现了古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生活智慧。”讲解员的生动介绍,让参与者们纷纷驻足凝视。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感叹着课本上的汉代历史总觉得很遥远,但站在这里,看着这些出土的实物,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人生活的场景,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在遗址展区的互动屏幕前,队员们还通过3D复原技术,直观了解了墓葬的结构布局和发掘过程。当看到屏幕上模拟的汉代工匠制作陶器的场景时,不少人拿出手机拍摄记录,“这些细节比书本上的插图更鲜活,回去一定要和同学分享。”
解码兵学经典,感悟智慧光芒
银雀山汉墓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解开了困扰史学界多年的“孙武、孙膑是否为同一人”的学术谜题。在竹简陈列展区,参与者们沿着展柜缓缓前行,近距离观摩这些“国宝级”文物。
展柜内,泛黄的竹简静静躺着,上面的隶书文字虽有些模糊,却字字千钧。“这就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竹简,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不仅是古代战争的指导原则,至今仍在商业、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讲解员指着一组竹简介绍道。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理解竹简内容,博物馆还设置了“兵学智慧”互动区,通过动画短片演绎《孙子兵法》中的经典战例,让深奥的兵学思想变得通俗易懂。
传承文化根脉,续写时代新篇
活动的最后环节,参与者们在博物馆的研学工坊体验了竹简制作工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亲手打磨竹片、学习毛笔蘸墨书写,切身感受汉代“书于竹帛”的文化传统。
“看似简单的竹简,制作起来却大有讲究——竹片要经过蒸煮、晾晒才能防蛀,书写时还要注意力度均匀,不然墨迹会晕染。”一位队员一边小心翼翼地在竹片上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字,一边感慨,“古人没有纸张,却能留下这么多经典著作,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学习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银雀山汉墓的竹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更要传承其中的文化精神。”活动组织者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文化实践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在传承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走出博物馆,夕阳的余晖洒在古朴的建筑上,仿佛为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参与者们手中的竹简文创纪念品,不仅是此次活动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份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责任与使命。
编辑:张琪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健康知识宣讲实践:以专业行动传递科...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寻高家渡红色记忆,勇担时代使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