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郑板桥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他所代表的廉政文化。8月10日,51视频 “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走进潍坊郑板桥纪念馆。
潍坊郑板桥纪念馆坐落于十笏园文化街区中部,占地 1412 平方米,建筑面积 1820.91 平方米。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郑板桥全身石雕像。他背手而立,神情若定,目光深邃而温和,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经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土地。雕像周身散发着一种学者的儒雅风范,又透露出为官者的坚毅与担当,让人不禁对他的一生充满遐想。
进入生平厅,仿佛翻开了一本生动的历史画卷,郑板桥的一生在眼前徐徐展开。他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四岁之前,在贫困中磨砺成长,饱尝生活的艰辛,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四十四岁至六十岁,通过科举中举为官,开启了他仕途上的高光时刻,尤其是在潍县任职的七年,成为他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六十一岁以后,辞官卖画终老,回归艺术创作,将一生的感悟与情怀融入诗书画作之中。
在这里,通过一幅幅书法绘画作品、一份份石刻或木刻拓片,以及详实的文字介绍,实践队员们全面地了解到郑板桥在各个阶段的经历。他不仅才华横溢,在诗、书、画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始终心系百姓,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的每一段经历,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步入勤政厅,仿佛能看到郑板桥当年在潍县任职时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据史书记载,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彼时的潍县正遭受连年大灾,海水倒灌、旱涝相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城内乞者遍地,城外哀鸿遍野,甚至出现 “人相食” 的惨状。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郑板桥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他打破常规,当机立断开仓赈灾。按照清代律令,动用官仓需先获朝廷批文,否则将获重罪,但郑板桥深知若按流程上报,不知多少百姓会饿死在等待之中。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开仓借粮的决定,令民领券供给。秋后百姓无力归还粮食,他又毫不犹豫地烧掉债券,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其爱民之举传颂至今。
在日常政务中,郑板桥同样兢兢业业,案无留牍、室无贿赂,与百姓亲如鱼水。他还十分重视敦风化俗、倡文重教,积极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诗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绘出潍县阳春三月放风筝的热闹场景,展现出他与民同乐的亲民形象。他的种种善举,无不体现出他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深厚为民情怀,这种情怀穿越时空,依然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
走进艺文厅,如同置身于一座艺术的殿堂,郑板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令人惊叹不已。他以 “诗书画三绝” 闻名于世,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映,又有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绘,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他的书法,独创 “六分半书”,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笔法纵横错落,他的绘画,尤以竹、石、兰最为擅长,笔下的竹子挺拔修长,枝叶疏密有致,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能让人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其作品《墨竹图》《衙斋听竹图》等,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更寄托了他的人格理想与精神追求。
在艺文厅内,实践队员们驻足欣赏着郑板桥的一幅幅书画作品,感受着他在创作时的激情与专注。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才华完美地融合在作品之中,使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让后人得以通过这些作品,跨越时空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来到传承厅,这里主要介绍了板桥精神对世人的深远影响及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郑板桥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尊敬,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次参观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对郑板桥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艺术家,更是一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好官。他的一生,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一生,是坚守道德底线、追求人生理想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情怀,什么是高尚的人格魅力。
编辑:张琪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解码七秩校魂,传承曲师薪火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寻渠迹,红旗精神续新篇
【关闭】